•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

          漢字與中華文明起源

          來源:求是網 作者:是說新語 2024-02-09 10:19:18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我們的文明為什么會如此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其中原因多種多樣,但漢字是不容忽視的核心因素之一。漢字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字體系中,作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系統,只有漢字沿用至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漢字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的墨韻堂里,總書記對正練毛筆字的孩子們說道:“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022年10月,總書記在河南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p>

            這件距今4000多年的陶扁壺上的“文”清晰可見。圖為2023?年?6?月?28?日拍攝的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陶扁壺(中國考古博物館藏)。中國歷史研究院供圖

            文字的創制是文明出現的重要標志之一。恩格斯曾經指出,人類“從鐵礦石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人類在經歷過的幾次“信息革命”中,第一次是發明了語言,人與其他動物有了分界;第二次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發明了文字,從野蠻人變成了文明人。人類一旦創造出記錄語言的文字,知識來源就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不再是口耳相傳,因而知識快速積累,人智大開,社會快速進步。而沒有文字的社會即使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進步,受到時空限制也難以向前發展,不是陷于停滯就是慢慢消亡,最終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一個考古遺址,一旦發現了文字,其中的一切就是有史以來的文化,就是文明的存在。然而,每個時代的文字不一定都能保存在遺址中,距離我們年代越遠,保存下來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刻畫在龜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刻畫符號,不能排除它們具有文字屬性的可能性。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扁壺上“文”清晰可見。約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屬夏王朝時期,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也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有許多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在二里頭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二里崗文化,分布地域范圍大為擴展,文化類型也大大增加。屬于二里崗文化最晚階段的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刻有“目”、“天”、“止”等象形符號,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陶缸上有朱書的“尹”、“帚”、“天”、“東”等符號,其形體特征一如殷商時期的文字。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它能夠完整地記錄當時的語言,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自發現以來,出土的有字甲骨約有10萬片,單字數量已達4000個左右,當時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甲骨文中都有所表現。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研究漢字發展和中國早期歷史的寶貴材料,也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實證。20世紀初,著名學者王國維根據甲骨文驗證了商代世系真實性之后,就“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有“中國考古第一人”之譽的李濟更是“把甲骨文的原始推遠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了”。2017年,甲骨文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西周時期,文字使用功能更加擴大,文字系統獲得長足發展。這一時期主要文字載體發生了很大轉變,現存主要式樣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這些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其書寫程序是先刻寫于范坯,再經燒鑄而成。東周時期,發現的文字載體日漸豐富,金文資料仍然占有相當比重,簡牘、絲帛、玉石、陶器等材質也都是當時實用文字載體。特別是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戰國時期的楚帛書、楚簡和秦簡,保存了大量用軟筆書寫的文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富有邏輯性的文字系統。它具有強大的生成新字的能力,擁有巨大的表達潛能,可以游刃有余地承擔記錄漢語的功能。

            文字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傳統的守護者,還是文明的傳播者。漢字由最初的刻畫符號和象形圖形發展出表意、表音和形聲等編碼方法,突破以形表意,體現出中華民族由形象思維到復雜抽象思維的發展演變。古老的漢字見證著中華民族曲折輝煌的成長歷程,成為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商周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構造往往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若干細節;春秋戰國時代,字分五系——秦、楚、晉、齊、燕的局面逐步形成,秦國的篆文、古隸與東方六國的古文字并行,折射出列國爭雄的歷史場景;秦漢時期,繁難的小篆多應用于特殊場合,古隸和八分先后活躍于日常書寫領域,與此同時,草書得到了迅速發展,凡此種種,無不是大一統國家機器有效運轉、文化越發昌明興盛的寫照;魏晉南北朝時期,行書和楷書逐步走向成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那個時代的風貌,《平復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等流傳千古的書法名帖映襯著優雅從容的晉代名士風度。漢字與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同呼吸、共命運,歷經時代變遷而不改本色,既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體現,更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奠定了重要基礎。追溯漢字的演變歷程,可以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感受到中華文明深厚綿長的底蘊。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2024年第3期《求是》李守奎文章《漢字與中華文明傳承》

           ?。ú邉潱汉析?/p>

          標簽 - 漢字,中華文明
          網站編輯 - 湯寶蘭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76567
          一本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中文字幕日本免费视片|无码中文人妻字偷2020|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2.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