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障礙設施建設問題,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我們要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指為殘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屬設施、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獲取、使用和交流信息,獲得社會服務等提供便利,是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全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具有重要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以下簡稱“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于2023年6月28日由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已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國家出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以“小切口”立法展現出“大價值”。
2023年5月18日,故宮博物院、北京手語研究會聯合舉辦“聽見文化的聲音——故宮博物院手語無障礙服務發布會”,這是北京首批手語導覽服務正式上線發布。圖為一名聽障人士在觀看手語講解視頻。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問題,提出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健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完善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無障礙環境建設關乎基本民生,關乎社會的治理、公平和文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聚焦殘疾人、老年人等重點群體的急難愁盼,著力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品質,是社會建設領域的重要立法,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我國有8500多萬各類殘疾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加上有無障礙需求的孕婦、兒童、傷病人員等,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廣泛而迫切。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保障殘疾人與老年人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這部法律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機統一,注重人民群眾參與。受全國人大委托,中國殘聯征求了5萬余名基層殘疾人、老年人代表的意見建議。通過拓寬意見征詢、體驗試用、監督管理等渠道,讓殘疾人、老年人成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終評判者,推動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
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新時代以來,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仍然存在覆蓋不夠全面、建設不夠系統、銜接不夠連貫等問題,重建設輕監管、地區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面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需求多樣、基數龐大、主體多元的現實,相關法律法規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規定失于零散、缺乏銜接,有的規定較為原則、監管力度不足、約束力不強,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汲取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歷史經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借鑒國外有益做法,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在不斷解決“有沒有”的同時,重點解決“好不好”、“管不管用”等問題,將有力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高質量發展。
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將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我國殘疾人權益保障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殘疾人平等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仍面臨種種障礙,不利于殘疾人充分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開展就業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為殘疾人職工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和便利;規定加強教育場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要求各類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應當為有殘疾的考生提供便利服務;規定為殘疾人、老年人選民參加投票提供便利和必要協助等,將有力促進殘疾人各方面權益更有保障。
這部法律強調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同時規定殘聯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有利于密切殘聯組織與政府、社會、市場、殘疾人的聯系,凝聚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強大合力。
詳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貫徹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法 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ú邉潱簳缢妓?柴瀟凡 審核: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