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

          萬頃波濤擁海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

          來源:《求是》2024/09 作者:中共福建省廈門市委 2024-05-01 09:00:00

          萬頃波濤擁海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

          中共福建省廈門市委

            白鷺翩翩從湖面掠過,劃出一道道優美弧線。湖心島被枝葉繁茂的紅樹林覆蓋,仿佛在水面點綴上一顆翠綠“寶石”??粗缃袼灏毒G的筼筜湖,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這里曾是個令人望而卻步的臭水湖。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同志1988年在廈門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經過30多年持續努力,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蕩漾,化身為花園城市廈門的“城市會客廳”。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30多年來,廈門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起點,探索從山頂到海洋全域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生態文明實踐之路。廈門生態保護取得的成效,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2024年新年伊始,廈門市委會同國家有關部委圍繞城市海洋生態保護開展專題調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確定的筼筜湖治湖方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實地走訪筼筜湖、軍營村、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等現場,與當年的親歷者和干部群眾座談交流,系統剖析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在深入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梳理總結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

            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如何實現人海和諧,是廈門一直探索的重要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1985年至1988年,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工作,在他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廈門市“得海獨厚”又“得天獨厚”,提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清潔、文明的海港風景城市”目標,并對“廈門市城市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章研究。1988年3月30日,面對當時“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魚蝦絕跡”的筼筜湖,時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專題會議,決定“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用于治湖,并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開啟了筼筜湖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習近平同志一系列理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為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廈門的城市發展確立了清晰的方向和原則。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廈門調研時,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要求做到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四個結合”,進一步闡發城市發展轉型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思想,明確新的城市定位,引領廈門由一個海島城市發展成為“海灣型生態城市”。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對廈門一直充滿深情、寄予厚望。2017年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盛贊廈門“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倳浺幌盗兄匾甘九?,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注入了強勁動能。

            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同志1988年在廈門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經過30多年持續努力,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蕩漾,化身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上圖為20世紀80年代的筼筜湖(資料照片);下圖為2024年1月24日拍攝的筼筜湖及周邊城市景觀(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30多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繪就了一幅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廈門畫卷”,城市美譽度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榮譽,提高了城市的“顏值”、發展的質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塑造了高顏值生態。在廈門,總能遇見怡人的美景:鼓浪嶼樹影婆娑,花團錦簇;筼筜湖秀麗旖旎,白鷺翩躚;馬鑾灣海天一色,魚翔淺底。即便是叫不上名的“口袋公園”,也精巧別致,美不勝收。一系列數據也印證著廈門的良好生態:生態文明指數位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一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在全國率先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100%。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片片綠意如翡翠般鑲嵌在蔚藍海面,以前村民們捕魚挖蠣、圍網養殖,紅樹林越來越少,經過多年修復治理,紅樹林又郁郁蔥蔥、風景如畫,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把下潭尾紅樹林修復作為典型案例。近年來,廈門東南部海域、鼓浪嶼、筼筜湖分別獲評國家美麗海灣、和美海島、美麗河湖,“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成為廈門城市靚麗招牌。對于廈門生態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筼筜湖的蝶變,廣大市民感觸最深:“以前筼筜湖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我們都繞著走。如今有親戚朋友來了,一定帶他們來筼筜湖,看看我們的城市有多么美?!?/p>

            廈門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一灣一策”,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為廈門杏林灣白鷺翱翔。 廈門日報供圖

            促進了高質量發展。廈門持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發展成效顯著增強。五緣灣,一度被廈門人視為不愿意居住的“風頭水尾”,經過多年治理修復,五緣灣夯實了生態基礎,灣區內陸續建成廈門國際游艇匯、五緣灣帆船港等高端文旅設施,吸引300多家知名企業落戶,發展成為以生態居住、休閑旅游、醫療健康、商業酒店等現代服務產業為主導的城市新區。好生態帶來好業態,產業升級點燃經濟新引擎。2023年,廈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6.6%和40.2%,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超六成,旅游和會展產業實現營收同比分別增長83.3%、85.4%。海洋生產總值自2016年開始核算起,連年保持10%以上增長(除2020年疫情影響外),2023年達到266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減污降碳成效明顯,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全國“沿海樣板”改革深入推進,形成了具有廈門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提升了高品質生活。從空中俯瞰同安灣,一條蜿蜒的彩色步道點綴著海岸線,步道兩側,一邊是蔚藍無邊的大海,一邊是沙灘、紅樹林相映成趣。對于周邊居民來說,閑暇時到海邊走一走,在環東浪漫線上跑跑步,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廈門的生態福利十分豐富,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重點城市前列,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240萬平方米的沙灘以及多個濱海濕地公園等,讓市民和游客親海愛海更加方便。全長43公里的環島路臨海見海,被譽為“世界最美馬拉松賽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成為廈門市民的共識,內化為市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一些市民自豪地說,“在廈門,人們呼吸新鮮的空氣、喝干凈水、暢玩美麗的海灘”,“每個來到廈門的人,都能享受這個美麗的大花園”。福建省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廈門2023年度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為全省第一名。

            長期以來,廈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范本,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為主軸主線,探索出一系列符合自然規律、順應人民期待、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做法。

            堅持依法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把“依法治湖”放在筼筜湖綜合治理首位,親自研究制定有關管理規定,推動成立市環境保護局,促進“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指出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法規制度,堅持運用好、鞏固拓展好強力督察、嚴格執法、嚴肅問責等做法和經驗。廈門在全國較早推出地方生態立法,1994年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地方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2003年組建海洋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海上聯合執法的機制。目前,廈門已出臺《廈門市海域管理使用規定》等10多部涉海法律法規、《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13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規章,制定了比國標更加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有效強化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的剛性權威。

            堅持科學治理,著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明確把“環境保護技術”作為重點發展的社會科技領域,強調要“集中一定的財力、物力、科研力量”。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廈門始終秉持科學理念、運用前沿技術、堅持辯證思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注重科學決策,成立專門的海洋專家組,為海洋綜合治理提供決策咨詢,海堤開口、海底隧道建設、灣區保護和開發等重大決策事項,都事先進行科學論證。強化科技賦能,構建從天空、陸地到海面、海底的海洋綜合管理科技支撐體系,發射“海絲”系列、“廈門科技壹號”等4顆小衛星,打造“數字孿生海洋”,科學研判海洋狀況和變化趨勢,在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攻關和海洋碳匯研究方面不斷推出國際領先成果。遵循自然規律,在全國率先啟動“多規合一”探索;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采用退墾還海、開堤清淤、引種紅樹林等手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取筼筜湖、海滄灣、同安灣等宜林海域,引種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紅海欖等品種,共種植紅樹林173.9公頃,逐步構建起近自然濕地生態系統。

            堅持源頭治理,筑牢海洋生態保護屏障。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廈門始終堅持關口前移、河海聯動,持續推動污染治理向源頭、向“神經末梢”延伸,嚴控和消減陸源污染物。統籌推進全市流域治理,逐一完成395個入河排口的整治,對全市920個小微水體建檔管理,截至2023年底,境內全部9條溪流的水環境功能區100%達標,河湖生態系統變美了,鄉村農業、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新業態也得以發展起來。不斷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能力,著力解決老城區雨污混流問題,切實做到“污水進廠、清水入河”。對農村污水問題進行專項治理,通過“三管入戶”、雨污分流,對全市全部1216個自然村的污水進行集中治理,使群眾身邊的“小生態”、“小環境”得到提升。在源頭治理的基礎上切實把住排海關,自2019年開始,對全市412個入海排放口進行了全域排查、全面監測和全鏈條治理,現在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已達到99.3%,相關做法被推廣向全國。

            堅持系統治理,營造優美海灣人居環境。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建立筼筜湖綜合治理機制,推進海洋生態的系統治理,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生態發展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廈門堅持以系統工程保護修復生態系統,在全國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相繼開展了5個灣區綜合整治與開發工程,因地制宜進行海堤開口、退墾還海、養殖清退、岸線修復、生態補水。共退出海域養殖25.8萬畝,在原來的養殖場和泥沼地上建成了園博苑、五緣灣濕地公園、環東浪漫線等生態景觀,有效改善了海洋及海岸環境,提升了港口航運和濱海旅游功能。注重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對原有海堤進行開口或拆除,在高集海堤開口建橋工程中,既有效恢復了自然水體交換,又為“海堤精神”等人文財富保留了物質載體。探索推進從山頂到海洋一體化保護與治理,一手抓山上植樹造林、生態保護,一手抓山下種果種茶、發展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綠色發展之路。在海拔985米的白交祠村光明頂遠眺,層層梯田順勢而下,生態茶園郁郁蔥蔥,山的綠與海的藍融匯在一起。廈門在全市系統推進裸露山體綠化覆蓋與生態修復工程,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率已達到100%,還在全市域規劃建設了10條山海通廊,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山水大格局。

            堅持協同治理,服務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廈門針對海洋一脈相通、互聯互通的自然屬性與生態特征,始終注重發揮經濟特區窗口作用,彰顯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積極探索合作共贏海洋治理新模式。積極融入全省協作,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牽頭建立了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聯治機制,與相關地市一道實施九龍江流域上游綜合治理工程,協同開展海漂垃圾綜合治理等工作。注重強化兩岸聯動,與金門一道探索建立起海上協同執法機制,推動形成了廈漳泉金協作的“大廈門灣”治理格局。積極推動國際合作,2006年,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秘書處永久落戶廈門,聯動10個國家53個成員城市,共同推廣和實踐海岸帶綜合管理理念。連續18年舉辦廈門國際海洋周,吸引1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參加,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臺和對話機制。2020年,與自然資源部共建廈門市海洋國際合作中心。通過協同治理,廈門在服務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不斷提升治理水平,打造廈門范本、提供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2022年,由廈門大學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被聯合國納入“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大科學計劃,這將大力推動海洋生態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回顧廈門30多年來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的奮斗歷程,在追尋領袖足跡、探索思想之源、總結實踐收獲的調研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促進人海和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廈門以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成為“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圖為2023年1月7日,市民在廈門南湖公園享受冬日暖陽。 廈門日報供圖

            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從海港型風景城市到海灣型生態城市、再到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廈門的海洋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一直是在總書記親自開創的創新實踐和科學理論指引下進行的。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重要觀點已成為廈門人民群眾共建美麗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的自覺遵循。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效,根本在于總書記的親自謀劃、示范引領,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新征程上,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更好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進一步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努力把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以大決心、大投入、大氣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籌劃完成一件件民心實事、民生工程,充分體現了真摯的為民情懷。廈門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秉持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保護理念,聯動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協會和市民群眾等力量共同參與。實踐證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只有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才能得到群眾真心支持和擁護。新征程上,必須始終牢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牢記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在城市規劃中為生態留足空間,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牢固樹立系統觀念,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筼筜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等發展思路,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是以系統觀念治理生態環境的生動體現。廈門始終堅持把海洋生態保護放到整個生態系統中一體推進,實現了從海域治理到流域治理、再到全域治理的深刻轉變,讓廈門不僅成為人們的宜居城市,也成為各類動物、植物的宜居家園。實踐證明,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才能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新征程上,必須牢固樹立系統觀念,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統籌保護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農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努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強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鮮明強調“經濟特區的任務就是改革”,在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提出并推動落實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廈門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觀念一變天地寬,改革創新是破解海洋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矛盾問題的強大動力。新征程上,必須積極探索實踐更具示范帶動意義的改革成果,扎實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改革,加強難題攻關和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型生態治理模式,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習近平同志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前瞻性提出“保護和發揮‘生態位’的優勢”,明確要求“樹立經濟建設必須與環境保護建設協調發展的觀點”。廈門堅持先保護后開發,正確處理取和舍的關系,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新征程上,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久久為功,以強大戰略定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絕非一日之功。30多年來,廈門堅持投入不減少、治污不松勁、美化不停步,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重要要求。守護綠水青山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污染防治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新征程上,必須保持規劃上的接續性、政策上的穩定性、投入上的持續性、作風上的堅韌性,不斷積小勝為大勝。要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分享中國方案、中國經驗,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 徐勇林 何晨琛 審校 - 夏明月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36077
          一本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中文字幕日本免费视片|无码中文人妻字偷2020|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2.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