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

          賡續守護,讓千年文化瑰寶璀璨依舊

          來源:《求是》2024/08 作者:敦煌研究院 2024-04-16 09:00:00

          賡續守護,讓千年文化瑰寶璀璨依舊

          敦煌研究院

            “每個中國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倍鼗褪窍碜u世界的藝術寶庫和文化殿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動情地說:“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8月19日,總書記到甘肅考察,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記指出:“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p>

          何以敦煌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控扼著中原地區與西域的往來交通。隨著古絲綢之路的繁榮,敦煌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鎮,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中國與歐洲、西亞、南亞、中亞地區的宗教、文化和藝術的交匯處。佛教傳入中國后,敦煌因地接西域,佛教氛圍濃厚,造就了佛教石窟的興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經過1000多年連續不斷營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文化遺產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敦煌地區的古代文化遺存,如漢代長城、漢簡、各時代的出土文物等;二是以莫高窟為代表,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等處的石窟;三是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數萬件文物。在莫高窟1700多米長的斷崖上,至今還保存著公元4—14世紀開鑿的700多個洞窟,保存有45000多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代表了公元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既融匯了本土多民族藝術,又吸收了來自域外藝術的養分,形成了發展脈絡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藝術體系,彰顯了恢宏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我國對世界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敦煌壁畫展現了豐富細致的內容和復雜宏大的場面。按主題內容,敦煌壁畫可分為尊像畫、佛經故事畫、經變畫、中國傳統神仙畫、佛教史跡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等7類,從藝術方面則涵蓋了人物畫、山水畫、建筑畫、裝飾畫等,系統保留了公元4—14世紀中國繪畫的真跡。十六國和北朝前期,敦煌壁畫受西域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較大,進入北朝后期,出現了濃郁的中原風格,唐代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繪畫的長處,人物畫有極大發展。比如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的《維摩詰經變》,畫家以遒勁挺拔而又富于變化的線描,表現出維摩詰居士衣袂飄舉、善于辯論的精神風貌,正是唐代“畫圣”吳道子一派“吳帶當風”的特色。敦煌壁畫中還反映了許多古代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的場景,農業如榆林窟第25窟表現農業耕作、播種、收割、揚場的壁畫;手工業和商業如榆林窟第3窟表現打鐵、釀酒的壁畫;風情民俗如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繪的母親手推四輪嬰兒車圖;等等,堪稱墻壁上的博物館、百科全書式的壁畫。

            在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側,繪制于唐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圖》畫面生動,故事情節完整,堪稱敦煌壁畫之精品。圖為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彩塑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敦煌各種彩塑中,既有佛的造像,也有菩薩和弟子的造像,還有各種天王、力士等的造像。各時期不同風格的彩塑,既可以看到源自古代印度和中亞,乃至古希臘的雕塑風格,也可以看到中原風格,反映了中國雕塑吸收外來文化,創造具有中國風格藝術的歷程。比如,敦煌石窟早期造像的題材、坐式與形象、衣紋等仍保留了西域樣式,但人物的容顏、體型、服裝已漸漸展現出魏晉優雅、敦厚的風韻。莫高窟第259窟的北魏禪定佛像,面部神態恬靜安詳,目光溫和親切,深凹的嘴角刻畫使面部充滿了善意的微笑,既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又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是敦煌早期彩塑的經典之作。敦煌彩塑精品眾多,歷經千余年依舊絢麗精致,生動體現了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不間斷的交流交融,彰顯出我國古代雕塑家高超的技藝和卓越的創造力,這也正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所在。

            敦煌藏經洞是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寶藏。1900年,在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洞中出土了數萬件多種文字的古寫本和少量印本,以及絹畫和刺繡等文物。一是宗教典籍,其中占敦煌文獻90%的是佛教典籍,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講的《六祖壇經》。二是儒家經典,如《周易》、《論語》(述而篇)等。三是歷史地理文獻,如《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載了敦煌縣河流、水渠、道路、學校、祠廟、名勝古跡等,是研究唐代敦煌地理的重要資料。四是科技文獻,如天文有唐代的《全天星圖》,醫學有唐代針灸治療的專著《灸法圖》,還有唐代雕版刻本。五是文學典籍,既有傳統文學作品,還有許多通俗文學寫本。六是官私文書,如《張君義勛告》,是唐代官府授予張君義等263名立功戰士勛官的任命書等。七是非漢文文獻,如粟特文《善惡因果經》、回鶻文寫的佛經祈禱文、吐蕃文《吐蕃贊普世系譜》,還有于闐文、突厥文文獻等。八是絹、紙、麻布畫和刺繡等藝術品,如絹畫引路菩薩、刺繡涼州瑞像,等等。藏經洞出土文物不少是失傳的寫本,并且是古代社會文化的原始記錄,反映了古代社會多方面的真實面貌。

            敦煌彩塑精品眾多,歷經千余年依舊絢麗精致。如莫高窟第45窟彩塑,雕塑家以精湛的技藝塑造了一組精美的群像,通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組合,表現出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圖為莫高窟第45窟西壁佛龕彩塑。 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之所以令人向往,其魅力在于厚重的文化積淀?;赝?,漢、羌、匈奴、鮮卑、吐谷渾、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民族在這里雜居生活,創造了燦爛輝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這些民族文化最終匯流到中華文化的海洋,敦煌文化因此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創新創造的重要體現。敦煌文化以中華傳統文明為根基,以絲綢之路為紐帶,以開放的姿態廣泛吸納多種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內涵。作為溝通東西方世界的中轉站,各種文明在這里匯聚,敦煌石窟中的古代印度、中亞、波斯、希臘藝術異彩紛呈,藏經洞文獻中祆教、摩尼教、景教多元信仰兼有,都證明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廣闊胸懷。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p>

          守護敦煌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在一定意義上,守護敦煌就是守護中華文脈,就是守護世界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p>

            1944年1月1日,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石窟結束了近4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其確立了“保護、研究、弘揚”的工作方針。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巨款,通過大規模加固維修工程,使瀕危的莫高窟危崖和洞窟得到妥善保護,并為莫高窟壁畫保護引進了國外的專家和先進的修復技術,推動了莫高窟壁畫的搶救性保護。改革開放后,敦煌文物保護邁入了國際合作、科學保護、弘揚傳播的嶄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擴大編制、增加部門、匯聚人才。2003年,《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專項法規頒布實施,為莫高窟的保護、利用與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保障。2011年,《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正式公布實施,提出了“整體保護”目標,統籌規劃了遺產地的遺產保護、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為保護、利用和管理莫高窟提供了專業性、權威性、指導性的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以敦煌石窟為代表的“中國特色·敦煌經驗”文物保護模式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敦煌文化遺產保護,親自到敦煌實地考察,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和敦煌文化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敦煌文化遺產保護指明了方向。從建設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到打造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從莫高精神的代代傳承,到敦煌文化的發揚光大……殷殷牽掛、諄諄囑托,體現了總書記對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厚情結和深邃思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多方支持下,先后組建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建成國內首座文物保護領域多場耦合實驗室,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技支撐;初步建立起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體系,努力使莫高窟及其壁畫、彩塑得以長久保存;采用數字技術對敦煌石窟的洞窟文物實施數字檔案工程建設,并以多種新的數字技術手段對敦煌藝術進行解讀、研究、保存、保護、弘揚。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批復實施莫高窟本體保護、崖體加固、環境整治等文物保護項目51項。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計完成86個洞窟整體保護修繕,形成了古代壁畫保護、沙礫巖石窟崖體加固、風沙災害綜合防護、石窟監測預警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為深化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80年來,從最初的用雙手清沙、引水沖沙、修建“土坯防沙墻”,到崖體加固、環境保護,再到多場耦合實驗保護研究;從早期的自然開放到預約參觀;從最初的看守保護到如今的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從數字展示中心投入運營到“數字敦煌”資源庫開放,再到上線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隨著時代變遷,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技術、手段、體系不斷升級完善,使敦煌石窟得到最有效的保護。

            80年來,為了敦煌文物的長久保存,為了敦煌文化的賡續傳承,以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從艱難起步、曲折探索到蓬勃發展,深居大漠譜寫了世人矚目的敦煌傳奇,讓沉積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幾代莫高窟人用青春和汗水、堅守和奉獻深耕大漠、艱苦奮斗,孕育形成了“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皬某櫹壬_始,莫高窟人始終有一種把這座人類文化瑰寶保護好的使命擔當?!倍鼗脱芯吭好u院長樊錦詩曾這樣說,“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后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p>

          弘揚敦煌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毙聲r代新征程,我們要更加努力地保護敦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發掘、闡釋、傳承、弘揚其價值和內涵,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豐厚滋養,讓敦煌文化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時代光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文物不可再生,“保護第一”是新時代文物工作的首要遵循。敦煌研究院探索多種創新手段,實現了從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到主動的預防性保護。圖為2024年拍攝的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修復現場。 敦煌研究院供圖

            堅持科技創新,守護傳承歷史文脈。文物保護是敦煌研究院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倍嗄陙?,敦煌研究院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大文物科技保護力度,攻克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在壁畫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研究等領域總結出成套“敦煌經驗”。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推動我國石窟、壁畫和土遺址等重要文物資源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面向全球匯聚與吸引文化遺產保護頂尖人才,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前沿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服務支撐國家文化戰略。要持續開展文物保護重大科研項目,穩步提升文物科技保護基礎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屬六處石窟的數字化進程,在上線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和“數字藏經洞”博物館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資源庫內容,實現數字資源的活化利用與多元化的創新性發展。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價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以敦煌石窟和藏經洞出土文物等為主要內容的敦煌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珍貴史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币掷m推進敦煌學各學科的研究,并拓展研究領域,特別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絲綢之路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推進考古調查與發掘,加快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一手資料;積極構建敦煌考古研究的體系,形成石窟寺考古報告編寫的規范和標準,真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引領國內石窟寺考古工作。

            加強活化利用,助力文化傳承發展。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載體。在千余年的漫長歲月中,敦煌積累留存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藝術及其研究成果,在國內20多個省區市,以及美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敦煌藝術展”、“數字敦煌展”、“敦煌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借助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展會平臺,承辦各類學術活動、藝術展覽20余場,舉辦10余場“敦煌文化環球連線——走進使領館活動”。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國內外不斷推出不同形式的敦煌藝術展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敦煌故事。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敦煌作為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近年來,敦煌研究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共建國家高等院校、文博機構和社會各界開展交流合作,組織6批次專家學者赴印度、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圍繞敦煌與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發展和變遷,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宗教、社會、文化等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學理支撐。要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持續加強與國際敦煌學研究機構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化遺產管理機構的學術文化交流,增強敦煌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力、影響力。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奮進八十載,啟航新征程。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用心呵護敦煌這份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讓敦煌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校對 - 喬雪 高勝軍 審校 - 何晨琛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09143
          一本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中文字幕日本免费视片|无码中文人妻字偷2020|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2.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