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

          黔村行記

          來源:《求是》2024/01 作者:歐陽黔森 2024-01-01 09:00:00

          黔村行記

          歐陽黔森

            只有貧困過,你才會知道,不再貧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有貧困過,你才會倍感珍惜,才會自覺地牢記使命、感恩奮進!

            ——題記

            貴州是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據貴州國土資源部門的數據,貴州有120多萬座山峰。在脫貧攻堅的那些年里,走進貴州的千山萬壑,是我生命中最為珍貴、不能忘懷的旅程。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減貧成就。貴州脫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均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0年底,貴州實現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92萬人搬出大山,徹底摘掉了千百年來貧困的標簽,譜寫了脫貧攻堅“中國奇跡”的貴州精彩篇章。

            我是這一歷史巨變的目睹者和親歷者。多年來,在烏蒙山脈、武陵山脈連片貧困區域的連續采訪中,我看到了脫貧攻堅以來奮斗在一線的干部們的辛勞,用一句最動容的話,那就是鞠躬盡瘁;也感同身受老百姓那最樸素的價值觀——飲水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總書記。

            今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202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薄耙嵘l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p>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親身經歷過貴州的脫貧攻堅,我對鄉村全面振興的那種渴望更加迫切。一年多來,我走了9個市州、36個縣、156個村莊,行程3萬多公里,深切感受到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帶來的百業振興和山鄉巨變。

          烏蒙磅礴 化屋巨變

            我多次去過烏蒙山區,筆記上還留有初見的感慨:“這風這雨,千萬年酸蝕和侵染,剝蝕出你的瘦骨嶙峋;這天這地,億萬年隆起與沉陷,構筑了你的萬峰成林?!卑蹴绲臑趺缮?,卻是喀斯特石漠化嚴重的地區,極度美麗,但又極度貧困。

            化屋村地處烏江峽谷深處懸崖下,是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的一個村,苗族人口占96.7%。以前,化屋村出村的路只有一條蜿蜒陡峭的小道,名為“手扒巖”、“毛狗路”。

            “通訊靠吼、交通靠走、保暖靠抖”,化屋村的貧困比深度中的深度更加深度。2014年,化屋村共識別貧困人口145戶661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達63.6%。也就短短5年時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450元快速遞增到2019年的10500元,化屋村成功出列。

            在峽谷壯美的烏江源百里畫廊景區中,化屋村所在的化屋景區是烏江流域自然文化旅游資源集中的地段,今天,已然成為貴州西線精品旅游線路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圖為2023年9月30日,游客在烏江源百里畫廊化屋景區參觀游覽。 中新社發 史開心/攝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第一站就來到了化屋村。

            從烏江鎮到化屋村,有140公里的高速路,我只用兩小時就到了。年輕的村支部書記許蕾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也是新仁苗族鄉人大主席。她告訴我,在易地搬遷的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察看了生活居住環境,趙玉學告訴總書記,原來住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麻窩寨,現在住上了二層小樓,水電路都通到了家??倳浡犃耸指吲d,對鄉親們說,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

            化屋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擅長苗繡制作。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沿著總書記指引的好路子,古老苗繡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助力,化屋村一躍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那一天,總書記在趙玉學家同大家一起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今天,黃粑已經成了化屋村的重要產業。黃粑、黃姜、黃牛、苗繡等,使鄉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站在化屋村后山,遠處蒼山如海,氣勢磅礴。這美景多年藏在深山,少有人識。2015年,貴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讓千山萬壑相互連通。路一通,烏江源天然山水立刻展現出百里畫廊的曼妙,苗族村寨也成了稀罕的文化資源,蓬勃興起的鄉村旅游讓村民紛紛吃上“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超1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5.3億元,化屋村還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文化旅游村,努力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新典范、綠色發展新樣板。幾年間,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倍增長,截至2022年底,達到了25000余元。

            村民楊龍10年前回到了化屋村,看到有很多人在江邊碼頭做生意。家鄉有了創業的條件,他也就不愿意再離開自己的家鄉了。

            他說,我做了兩棟民宿,一家叫“花都里”,一家叫“山水云間”,一年40萬左右吧。

            他笑中帶著淚花,說,現在是我過得最好的日子。

            有了產業,化屋村不僅留住了人,留住了“鄉愁”,更留下了振興的希望。

          紅裝綠裹 花繁葉茂

            站在馬鬃嶺上往下看,茍壩村和花茂村緊緊相連。

            1935年3月10日,茍壩會議召開,中央負責人圍繞是否攻打國民黨軍薛岳部固守打鼓新場(今貴州金沙縣城)的一個師,展開激烈爭論。會上,毛澤東堅決反對進行這場戰役,但會議仍然堅持了攻打打鼓新場的原定計劃。會議散了,但毛澤東夜不能寐。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深夜,為挽救紅軍,挽救中國革命,毛澤東提著一盞馬燈,在茍壩村一條崎嶇狹窄的小道走了3里路,連夜去找周恩來再商作戰計劃。最終,中央撤銷了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避免了一次重大危險。

            今天,這條小路被茍壩人親切地稱為“毛澤東小道”。

            多年來,茍壩村由于地處邊遠和自然條件的限制,長期處于貧困。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老區人民的生活,多次講到,加快老區發展,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如今的茍壩村早已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子以紅色為底色,綠色為亮色,打造“紅裝綠裹”文化品牌,促進產業就業。2023年開年至“五一”小長假,茍壩村的“紅創區”累計接待游客64.87萬人次,僅旅游收入就達到6000多萬元。村里不斷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大力打造“稻田+”山地農業示范基地。同時充分發揮中藥材資源稟賦優勢,做好“杜仲之鄉”金字招牌。

            今天,茍壩村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數從前幾年的1700多人減少到目前的不足700人,旅游景區、種植基地、創業項目都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領域。

            在茍壩村隔壁的花茂村,我曾經住過一年,為它寫過電視劇,寫過報告文學,村民們還讓我當了榮譽村長。

            我再次走進了這個村子。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绷暯娇倳?015年在花茂村視察時的這兩句話,不僅至今仍在花茂村的老百姓中口口相傳,更讓“鄉愁”成為花茂村的“特色大品牌”。

            駐村的那段時光里,我深切感受到2015年6月16日這一天在村民心中的特殊意義,他們把這一天當作走上幸福大道的新起點。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對村里把扶貧開發與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的做法表示肯定,鼓勵他們“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謇斡浛倳泧谕?,堅定走鄉村旅游和農特產品種植之路,讓鄉親們吃上“旅游飯”,讓生態變成“搖錢樹”。如今,花茂村建立起集農產品生產加工、休閑觀光、特色產品銷售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3613元。

            在田間,我遇到了遵義市鄉村振興局的督察專員陳輔君。他告訴我,花茂村現在高質量發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2022年度國家級生態農場評價結果,花茂村的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它以“公司+黨總支+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全村種植露天蔬菜3000畝,發展翠紅李種植1450畝,帶動周邊村鎮種植蔬菜35000畝,產業帶動解決了轄區內群眾就近就業。

          圖為航拍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秋收美景。 貴州省委宣傳部供圖 李仁軍/攝

            在花茂村見到年輕的“鄉村創業導師”王佳。小伙子是茍壩村人,貴州大學畢業后,在花茂村通過土地流轉種了300畝有機水稻,在稻田里養本地特產的稻田魚和稻田鴨,“一田多用,一水兩用,一季多收,糧魚鴨共生”,“僅僅是農忙季節,就能給周邊村寨近百人提供就業呢,拔草、清淤的普工每小時15元,操作大型機器的技工每小時30元,還不包括土地流轉費和分紅?!?/p>

            目前,村里有3000畝土地在搞山地特色種養。王佳說,花茂村現在有不少人搞這個產業,我不敢說我是最大的。

            作為榮譽村長,我對花茂村是偏愛的,也很關注它的班子建設。近年來,花茂村“兩委”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為著力點,立足“綠色花茂”的發展定位,通過“五在鄉村”(組織強村、產業富村、人才興村、文明樂村、環境美村)創建,積極探索“五為民”(千方百計幫群眾想、竭盡所能教群眾會、身體力行帶群眾做、齊心協力促群眾富、真心實意讓群眾笑)工作法,將花茂村建設成為農業現代化孵化園、綠色食品加工助推器、新農村建設帶動點、旅游產業化的橋頭堡,讓黨旗更紅、百姓更富、生活更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一片生機盎然,黃的是油菜花,紅的是桃花,白的是梨花,晨風吹滿了山谷,一時芳香彌漫。

          能人進村 古村新顏

            黔西南州興義市烏沙鎮黃泥河畔,有一個200多年歷史的布依族古寨,至今還保留著貴州和云南連接段的茶馬古道,村內道路、巷道多為石梯坎連接,“普梯村”的名字由此而來。

            這是一個富集著奇珍異寶的自然村落,村內古民居數量多、規模大,在青山的映襯下,金黃耀眼,極為壯觀。

            而在普梯村的茫茫青山之中,保育著1400余棵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金絲榔古樹,這里也是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

            因為當過地質隊員,我更感興趣的是,這里是興義國家地質公園(貴州龍)保護區核心區域。在烏沙鎮這片區域內,我國最早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分布廣泛、數量巨大、屬種豐富、保存精美,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這真是一個集古生物化石、少數民族特色古墻古建筑、茶馬古道、金絲榔古樹、天生古橋、原生態古井(簡稱“六古”文化)為一體的古村、寶村??!

            普梯村地上有寶,地下也有寶。隨便砍幾棵金絲榔,挖掘幾塊化石,可能就是村民們幾年的收入。

            但村黨支部書記郭成林說,在我們村就沒有砍伐樹林和挖化石、販賣化石的人。地上的寶和地下的寶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村的老輩子歷來就告訴我們,敬山、敬水、敬樹,只要是地上和地下的東西,不能隨便動。

            一個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郭支書就是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羊。十多年前,郭成林靠經營自家的兩輛客運中巴率先致富了,他卻不忘鄉親,帶領鄉親們種桃樹、修路、辦合作社……

            這幾年,原本舉目盡是危房舊房的古民居和日用不覺的布依族民族文化成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資源。

            普梯村“兩委”結合普梯村自然資源,按照“規劃統領、產業引領、保護與傳承”的鄉村修復原則,圍繞“一村一品”,制定“一村一策”,打造“六古”文化品牌,將普梯村打造為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民族文化村。通過危房改造,古墻修復,打造精品民宿,村民的舊居不僅舊貌換新顏,還能有租金和入股分紅。

            在院壩會上,我才知道,普梯村打造“六古”文化,靠的是引新農人入村。

            曾付國就是新農人的代表,他是“來屋頭玩”品牌創始人。在附近的拉扯村,他將村里閑置的房屋高標準改造成集餐飲、休閑、娛樂、會議、社交于一體的鄉村生活館。老火燉雞湯、黑毛土豬燒制的臘肉、老石磨磨出的豆腐、香椿木槽打制的糍粑、老土罐煨出的古樹茶等地道鄉村美食和黔西南人獨特的民族風情,讓遠方的客人流連忘返。

            見到曾付國,他熱情地拿出手機照片給我看,拉扯館大門對聯上寫的是“鄉村振興把拉扯拉扯大 共同富裕享生活生活美”,橫批“記得回家吃飯”。

            我開玩笑地說,你掙得盆滿缽滿嘍!

            他連連搖手說,不是我一個人掙錢,掙了錢大家都有?,F在,我們把鄉村生活館也開到了普梯村。我們大家都是合伙人嘛,成了合伙人,幸福來敲門。

            我想起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話,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從普梯村熱氣騰騰的實踐來看,總書記真是號準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命脈。

          整體搬遷 多方振興

            黔西南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成建制的整鄉搬遷,在晴隆縣近郊設立三寶街道,是全國脫貧攻堅戰中的壯舉。

            我在晴隆前前后后三年,三寶鄉我很熟悉。它從一個極度貧困鄉,到整鄉搬遷、集中安置,三寶鄉貧困群眾“在縣城住上新房子,在老家分到錢票子,充分就業過上好日子”,這些歷程,都是當年集全省之力干的大事,牽動著貴州人的心。

            搬遷后,我來過多次。前幾年來的時候,我看到三寶街道正在實施“一戶一就業”工程,建設了安置點產業園、小微創業園,新增了公共服務崗位,多渠道保障群眾就業創業。同時實施的還有培養新市民的“一戶一培訓”政策,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有一年多沒到三寶街道了,但鄉村振興局同志的話一直讓我警醒,他說,搬得出、穩得住,關鍵還要能致富。

            搬得出、穩得住,就業是基礎。

            2023年,我又來到三寶街道阿妹戚托小鎮,只見褐墻灰瓦、花窗雕欄的安置房依勢而建、錯落有致,硬化的串戶路打掃得干干凈凈,綠化帶里的花草更是色彩斑斕、生機勃勃。這個已是國家4A 級旅游景區的新興小鎮,按照苗族和彝族風格元素布局,目的是盤活彝族傳統舞蹈“阿妹戚托”這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亮麗名片,實現“群眾增收”和“美麗家園”雙豐收。

            街道負責人告訴我,如今三寶街道把勞動力全員培訓擺在首要位置,采取“人社中心+勞務公司+企業”一體化培訓模式,因人施教、分類施策,通過全員培訓促就業、勞務輸出穩就業、文旅融合帶就業、發展產業促就業、園區集中拓就業、開發公崗保就業的方式,多渠道保障群眾就業創業。截至目前,三寶街道有效勞動力7570人,已穩定就業7189人,就業率約為95%,實現有勞動力家庭戶均一人以上就業。

            能致富,產業是根本。

            在遷出地,成立三寶彝族脫貧攻堅平臺有限責任公司,對搬遷群眾土地進行保底流轉,統一實行公司化經營、項目化運作。引進貴州天辰禾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晴隆縣草地畜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全鄉范圍內發展肉牛、天麻、國儲林等產業和項目,盤活遷出地,讓搬遷群眾“在老家分到錢票子”。

            在遷入地,建設三寶產業園。目前,省級晴隆縣三寶創業孵化基地已引進新能源汽車制造、服飾鞋帽加工、家裝建材等14家企業入駐,幫助1000余名群眾實現從田間走進車間。同時,打造“非遺文化體驗一條街”、“居家就業一條街”,把“指尖上的技藝”變成“指尖上的經濟”,成功帶動55戶新市民個體工商戶穩定增收,157人通過刺繡技藝實現居家就業。

            這次來三寶街道,我又看到了不少新的產業項目。

            三寶街道正在打造三寶產業園二期,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4600個,努力將三寶產業園培育成10億元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

            晴隆縣龍發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業化服裝公司,提供了500余名搬遷群眾的就業崗位。

            今天的阿妹戚托小鎮也有了現代化的中天智選假日酒店,這是一家招商引資的民宿酒店,酒店內非管理層的員工,90%是三寶鄉的搬遷群眾。酒店留住了旅客,直接助推了當地的經濟。

            圖為2023年8月10日晚,彝族群眾和游客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歡慶彝族火把節。 貴州省委宣傳部供圖 陳亞林/攝

            為使搬遷群眾同等享受縣城居民各項權益,三寶街道緊扣新市民基本生活、戶籍管理、住房權益等,實施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對搬遷新市民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政策,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今天,農村低保轉城市低保工作已經開展,新市民居住證辦理實現了全覆蓋。

            夜幕降臨,阿妹戚托小鎮燈火璀璨。身著民族盛裝的彝族姑娘在廣場上圍著篝火跳著“阿妹戚托”。踏地而舞、以足傳情,明快的踢踏聲應和著歡快的鼓點,笑聲與喝彩聲在夜空回響。

            僅僅幾年時間,三寶人就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搬遷初衷!

            在回城的車里,從手機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段話,總書記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巴痢敝v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疤亍敝v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爱a”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貴州的千山萬壑中一路走來,看到這些話真是無比親切,啟人神智!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在“土”、“特”、“產”3個字上精心琢磨、深耕細作的村莊,也看到了諸多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的新實踐,總書記指引的這條路,正是深山眾壑里的眾多貴州鄉村努力繪制的宏偉畫卷。

            從貴州的千山萬壑中一路走來,更深切感受到無數村民中蘊含的蓬勃偉力,那是脫貧以后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夢想。

            是??!只有貧困過,才會知道,不再貧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有奮斗過,才會知道,未來是多么美好!

            作者: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 喬雪 何晨琛 審校 - 徐勇林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48895
          一本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中文字幕日本免费视片|无码中文人妻字偷2020|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2.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