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來源:《求是》2022/05 2022-03-01 09:00:00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2022年2月17日,中宣部舉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本刊將連續刊發采訪調研報告,生動展現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扎根中國大地、引領時代變革的思想偉力,全面展示新時代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充分反映中國人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精神風貌,自信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激勵人們意氣風發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冬奧訓練場上的“風”

          《求是》雜志記者 張淑虹

            2月16日晚,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在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進行。元宵節剛過,跳臺坡面一輪圓月遠傍。中國隊選手齊廣璞縱身一躍,如一道白光劃破夜空,騰空,翻轉,穩穩落地。完美一跳,勇奪金牌,令寒夜沸騰!

            雪上項目是冬奧會的重頭戲,然而,我國冰雪運動長期呈現“冰強雪弱”的格局。在“家門口”的競技場實現雪上項目的突破,不光是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的夢想,也是一批中國科學家的心愿。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邵蕓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現代競技體育的比拼,也是科技實力的競爭。雪上項目所在的山地賽場氣象環境復雜,對于在幾秒至十幾秒內將動作一氣呵成的運動員來說,瞬息萬變的風是影響其發揮的一個關鍵變量。以往我國國家隊教練只能依靠風向旗來判斷大致風向、風速,用主觀經驗來指揮訓練。怎樣“看見”訓練場上難以捉摸的風,是邵蕓思索已久的問題。長期以來,她從事微波遙感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并創建了高性能微波目標特性測量平臺,開展微波遙感海面風場反演研究?!澳芊駠L試把這項科學技術拓展應用到雪上項目的訓練場上,為北京冬奧會作點貢獻?”為此,邵蕓迅速組織了多學科協同攻關團隊。

            從牙克石到阿爾山,從崇禮到淶源……2018年底以來,邵蕓帶領的項目組緊跟國家隊的訓練足跡,走出實驗室,來到高山雪原,展開多個技術攻關。經過累計500多天的跟隊觀測,通過多學科融合創新,項目組將高精度測風系統、精細化模擬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實時數據網絡通信與手持式智能終端展示系統高度集成,研發出首套“雪上項目臨場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可以為我國外場雪上競技體育訓練提供精準氣象信息。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惫糯娙送ㄟ^細致入微的觀察,巧妙地描繪了無影無形的風。在現代科學家的眼中,數據是對風最直觀的表達,“風指數”就是邵蕓對風的描繪。通過雪上項目臨場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可以獲取場地10米級高精度測風數據,直接換算成風指數,實時傳送到教練手中,大大提升了訓練效率,也極大減少了運動員受傷的可能。

            圖為2022年2月16日,中國選手齊廣璞慶祝奪冠。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在張家口賽區舉行,中國選手齊廣璞獲得冠軍。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張家口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情況,并饒有興致地觀看了運動員訓練演示。了解到教練人員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水平后,總書記表示肯定并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極大鼓舞了邵蕓和她的團隊。他們不斷對系統進行優化,相繼服務保障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季兩項、跳臺滑雪、北歐兩項等10支雪上項目國家隊的訓練。2021年7月,邵蕓被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授予“中國冰雪科學家”稱號。中國古人曾借“列子御風而行”的故事表達了馮虛御風、駕風飛翔的夢想。今天,中國冰雪科學家讓這份古老的夢想變為了現實,隨著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一枚枚獎牌的誕生,這套系統受到教練和運動員們的由衷認可。

            借助科技創新之翼,中國冰雪運動起飛遠航。在備戰北京冬奧會過程中,科技融入能力提升、營養膳食、裝備器材、場地設施、氣象監測等諸多方面,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科技冬奧”專項技術成果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這些科技成果不僅是奧運專享,也將為后奧運時代全民共享冬奧成果、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賦能,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

            “未來這套系統在海上風電產業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哪里需要我們,我們的戰場就在哪里?!碑旂姁垡簧目萍际聵I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相連時,邵蕓心中無比自豪,也更加堅定。

            記者手記:

            北京冬奧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考察調研。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科技在競技體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建設體育強國,必須實現高水平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要綜合多學科、跨學科的力量,統籌推進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為我國競技體育實現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撐?!昂蔑L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笨萍紕撔轮Ρ本┒瑠W的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建設體育強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合肥:創新的天地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合肥日報記者 張春林

            走進長三角,漫步巢湖畔,合肥科創魅力,正在精彩綻放。2021年合肥實現多項重大科學技術突破:“九章”、“祖沖之”上新,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人造太陽”破千秒燃燒,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

            “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么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安徽考察,都對科技創新作出重要指示,為安徽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合肥在創新驅動的新征程上勇闖新路。

            “從0到1”的突破。1056秒!2021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控制大廳里,正在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EAST再次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目的是為了利用像太陽一樣的核聚變原理,在地球上建成可控核聚變電站,為人類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標志著人類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除了“人造太陽”驚艷亮相,近年來,合肥市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等領域實現并跑領跑,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矚目,托珠單抗診療方案、重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國抗疫。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萍甲粤⒆詮姳仨毥⒃诨A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深厚根基上,需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需懷“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真定力。對于“人造太陽”、量子通信等重大戰略的基礎研究,早在幾十年前,安徽省、合肥市就開始全力支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栽樹工程,集聚國內外優勢科研力量協同攻關。正是多年默默無聞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項項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繼問世。

            “創新之花”結出“產業碩果”。科技創新的使命在于“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1988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一直馳騁在“無人駕駛”廣闊征途上。鮮有人知的是,當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累了十余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卻由于缺少資金,無法轉化。關鍵時刻,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為其團隊提供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平臺和啟動資金,以及超過70%的股權激勵。1年多時間,中科智馳就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像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這樣的協同創新平臺,合肥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累計共建了30個。以平臺創新為支點,合肥形成了高效運轉的科創產業“加速器”。

            數據無言,卻振奮人心。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誕生3.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2年1月24日,合肥市A股上市公司69家,居省會城市第7;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會城市第2、全國城市第6。在國內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城市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合肥位居全國城市第14、省會城市第6。合肥高新區在169家國家級高新區中綜合排名升至第8,合肥經開區在217家國家級經開區中綜合排名躍居第10。

          圖為擁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張大崗/攝

            如今的合肥,以芯片、平板顯示、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地標產業加速壯大,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各類市場主體“萬類霜天競自由”。

            以體制創新激發創造活力。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難度大等特點,如何激勵科研人員在基礎研究領域長期攻關?很多科研人員感觸最深的是,合肥這塊地——土好,肥好,能出活兒。

            張斗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中國科大濃厚的學術氛圍,合肥市良好的科研支持政策,讓他在光學領域已經潛心研究了十余年,取得了豐碩成果。合肥市實施科研經費包干制,對科研經費使用充分放權,讓科研人員自主管理經費,不僅提高了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而且調動了科研人員增收節支的積極性。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發展的新引擎,那么體制改革就是點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為最大程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合肥在全國較早開展國家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等措施;采用多種投入方式支持各類主體創新創業;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出臺科技創新條例,組建科創集團……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

            “昨天的合肥靠創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創新當家。我們既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繼續一路飛奔,也要在機制創新和方法創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卑不帐∥N?、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講創新、處處講創新、事事講創新的濃厚氛圍。

            合肥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正在成為各方英才生夢之地、筑夢之家、圓夢之城。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一條只爭朝夕、敢為人先的奮斗路,創新是一條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奮進路。從“靠創新起家”到“靠創新當家”,合肥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尊重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積聚起創新創造的強大活力和濃厚氛圍,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三江源頭涌春潮

          《求是》雜志記者 郭斐然 三江源報記者 秋 菊

            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

            “王者終歸來”。2021年12月,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措池村,雪山裸巖之上,一只雪豹正俯視大地……照片引發大批網友“云圍觀”。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之稱。受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20世紀中期以后,三江源地區雪線、冰川逐年萎縮,草原湖泊濕地面積縮小,野生動植物大面積消亡,處于高原生態食物鏈頂端的雪豹更是瀕臨滅絕。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視頻連線昂賽瀾滄江大峽谷觀測點,詳細詢問:“雜多縣有多少只雪豹?”“生態恢復情況怎樣?”“生態管護員力量配置情況如何?”……2021年3月7日,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孔慶菊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雪豹和荒漠貓的照片,介紹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已經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全世界雪豹數量約5000只,60%以上分布在我國,每年10月23日的國際雪豹日,這一雪域精靈更是化身世界級“云養網紅”。

            同一主題,時隔5年,跨越時空的對話,背后是從上到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與不懈努力,勾勒出三江源生態系統整體性修復的歷史性變化。

            曾經的“雪山隱士”,而今已“王者歸來”。

            “保護比天大”。在稱多縣的嘉塘草原,有位康巴漢子被稱作不會飛的黑頸鶴。他清楚每年春天第一只黑頸鶴落足的準確時間;鶴群早上在哪里覓食,晚上在哪里休憩,什么時候喜歡臨風起舞、炫翎耀羽;如何接近鶴群而不會引起它們的躁動……黑頸鶴在天上,他在地上,一起結伴同行。

            他叫才培,今年41歲,胡子拉碴,臉黑得像煤球。才培是黑頸鶴的親密伙伴,更是共同家園的守護者。我們尋到他的時候,他正俯著身子,用一雙粗大的手撿拾飲料瓶、垃圾袋,然后用繩子串在一起,纏在腰間。附近鄉民說,每當旭日東升,他就開著四輪車出發,去草原、公路、河床清理垃圾,十幾年如一日。受他感召,5個子女也都加入進來。最小的女兒更求拉毛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班同學成立“小小環保志愿團”,榮獲全國2021年度“新時代好少年”稱號。

            “三江源有數不清的才培父女”,玉樹州委宣傳部達忠錄說,“17211名生態管護員和當地群眾,在生態保護中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越來越多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牧民,放下牧鞭,戴上袖標,從草原的使用者成為共同家園的守望者。

            他們常說,“保護比天大”。

            “人與青山兩不負”。行走在江河源頭的廣袤大地,看曠古悠遠的高山、冰川、湖泊、牧野,見走獸追逐、飛鳥成群,不禁嘆服大自然的遼闊、雄渾、壯美。

            大自然與我們自身、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在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如何兼顧保護與發展,人與自然能否做到和諧共生?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021年兩次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以及兩次考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答案清晰明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這些重大判斷與要求,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辦法。

          圖為位于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的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扎西江措/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三江源頭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草地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面積凈增308.91平方公里,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第一批設立的三江源等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美好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走進三江源,我們更加真切體會到“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的深刻含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三江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對中國、亞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意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導下,設立國家公園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出臺,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被譽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大尺度保護的典范”。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縮影,是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方向、共同建設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生動實踐。

          化屋村的好日子

          貴州日報記者 李 坤 《求是》雜志記者 蔡春玲

            2021年2月3日,農歷牛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專程來到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看望苗族鄉親,囑咐大家要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把產業發展好,把鄉村建設得更好?;荽甯刹咳罕娎斡泧谕?、感恩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苗寨生動描繪。

            甜美生活蒸蒸日上。回憶起2021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他們一家時的情景,趙玉學仍難掩激動:“總書記來到我們家中,和我們一起包黃粑,還問了我們生活情況,他很關心我們老百姓,祝福我們日子越過越甜美?!?/p>

            趙玉學一家以前住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麻窩寨,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住上了二層小樓,水電路都通到了家??倳浀牡絹砉奈柚患胰伺撛旄犹鹈赖纳?,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他,決定留在村里創業。2021年,趙玉學開起了農家樂,注冊了“趙玉學黃粑”商標,生產銷售竹葉黃粑,一年下來收入近20萬元?!敖衲晡掖蛩銛U大生產規模,把產業做大?!壁w玉學說,“希望總書記再來化屋村看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20世紀80年代的化屋村人均耕地面積少,糧食短缺是常態,許多人家都要靠借糧維持,實在沒吃的,就只有吃山上的野果充饑?!瘪v村工作隊員楊國鋒是土生土長的化屋村人,提及過去,他深有感觸。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精準脫貧政策推動下,化屋村實現了巨變。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讓34戶154名苗族同胞告別了原來水電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簡陋的生活環境?!按迕癜徇w到安置點后,一部分外出務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業,一部分搞特色種植養殖、旅游服務、刺繡蠟染等產業。2021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304元?!睏顕h告訴記者。

            化屋村之變,是“全面小康,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動寫照。

            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化屋村苗繡商店內,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繡服裝、特色小飾品琳瑯滿目;苗繡車間里工人飛針走線,忙著趕制訂單。作為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苗繡做工精細、工藝復雜,并以美觀的構圖、濃郁的民族風格、豐富的色彩聞名于世,被稱為藏在深山里的“高級定制”。

            在化屋村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化屋村苗繡車間負責人楊文麗銘記在心。2021年,楊文麗成立蠟染刺繡公司,截至目前,共吸納20余名苗族婦女穩定就業,還有70余名繡娘在家制作后以計件方式獲取報酬,公司成立當年總銷售額就達400多萬元。

            “我家有四口人,我以前在家里帶小孩,沒有什么收入?,F在能夠在車間工作,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日子越來越好了?!痹诿缋C車間工作的村民張應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精準脫貧政策推動下,化屋村人的日子越過越甜。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水電路三通,產業發展實現了收入水平穩步提高,生態保護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圖為化屋村扶貧搬遷安置點。 貴州日報報刊社供圖 史開心/攝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從種地為生到農家樂、民宿遍地開花,苗繡、黃粑等特色產業也在化屋村漸次興起。

            綠水青山不負人。化屋村口的烏江河面上,游船往來穿梭,水鳥翩翩起舞,水聲、鳥鳴和游客的歡笑聲相互交織,勾勒出一幅和諧畫卷。

            在貴州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碼頭,沿江岸步行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過去,網箱養魚、沿河捕撈等讓烏江六沖河段受到嚴重污染”,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烏江變成了‘污江’”。2018年,烏江全面禁漁,經過鐵腕治污,如今重現了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美景,六沖河化屋流域水質達Ⅰ級標準。

            坐擁綠水青山的化屋村,引得游客紛至沓來,讓村民尤榮利看到商機。2018年,尤家三兄弟成立公司經營兩艘觀光游船?!白蠲Φ臅r候,我一天跑了五趟,幾乎沒有休息過?!庇葮s利說,兩艘游船去年全年收入超過30萬元。在經營游船的同時,三兄弟又看到了餐飲業的發展空間。2021年國慶前夕,三兄弟把家里簡單裝修,進行試營業,成效不錯。今年,他們打算在餐飲上做精做好,為家鄉的旅游發展創口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數據顯示,2021年化屋村接待游客人數接近5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5億元。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荽遄プ‘a業振興這個關鍵,大力推動苗繡等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持續書寫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梆B在深閨”的苗繡走出大山,不僅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還有力發展了文化產業;堅持綠色發展這個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讓老百姓盡享清水綠岸,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空間……化屋村干部群眾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成前行的強大動力,把日子過成了很多人羨慕的樣子。

          古田脫貧記

          《求是》雜志記者 李 達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是全國聞名的“銀耳之鄉”?!叭ツ晡蚁群蠓N植了4批銀耳,總共10萬多筒,直接收入就有3萬多元?!惫盘锟h蘇墩村菇農丁麗霞說。在扶貧資金支持下,蘇墩村建了24間標準銀耳生產房出租給菇農?!坝辛诉@些銀耳房,每年都有固定收入,是種植銀耳讓我真正實現脫貧?!碧K墩村內,這樣的銀耳生產房到處可見,該村70%多的村民從事銀耳生產,年產銀耳達600多萬袋,村民人均年收入僅種植銀耳一項就超過2萬元。如今的古田縣,每年食用菌產量近90萬噸,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近220億元,成千上萬的農民群眾靠食用菌生產擺脫了貧困。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古田縣,耕地資源匱乏,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區農業大縣,貧困曾經長期困擾著這里的群眾。1987年,古田全縣生產總值僅2.3億元左右,財政總收入僅2000萬元左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93元,勤勞樸實的古田群眾努力探索著脫貧之路。1988年7月,剛剛到寧德工作不到1個月的習近平同志,第一站基層調研就來到了古田。他說:“我這次來古田縣,是‘看準了’才來的?!绷暯酵咀哌M多個香菇棚查看菇農種菇情況,走訪食用菌種植能手,明確指出要因地制宜找到擺脫貧困的新路,發展食用菌產業是古田脫貧的主要方向。后來,習近平同志又先后6次到古田考察,強調古田縣山區多是劣勢,也是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要揚長避短,盡其所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和加工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更快實現脫貧致富。他還殷切囑托當地同志:“古田食用菌產業是個大文章,古田要好好總結經驗?!?/p>

            古田認準了發展方向,食用菌生產迎來了大發展,先后試驗成功銀耳袋栽、香菇室外袋栽、竹蓀生料栽培技術以及銀耳棉籽殼代料栽培技術,在全國率先掀起銀耳、香菇、竹蓀等食用菌發展熱潮。古田縣廣大農村,很快出現了“地里無閑田、村內無閑人、家中無閑房”的喜人景象,食用菌產業逐漸成為古田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幾十年來,古田人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托,把食用菌產業這篇大文章越做越精彩。從單一的鮮品、干品到各式各樣的新品,古田現已開發生產38個菌類,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猴頭菇、金針菇等20多個菌類實現規?;a,形成了“主栽品種規模不斷擴大,珍稀菌類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同時,著力探索“光伏+”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發展。從事菌菇種植20多年的古田縣建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葉建洪表示:“近10年來,公司不斷轉型升級,從食用菌生產到加工、銷售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目前擁有兩個生產基地,共115間生產房和1個生產包裝車間,年產值2000多萬元,實現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鏈模式,帶動農戶共同發展?!?/p>

            古田縣現已開發生產38個菌類,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猴頭菇、金針菇等20多個菌類實現規?;a。圖為古田縣生產的食用菌部分品類。 古田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食用菌生產蓬勃發展,古田縣鄉親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寧德市第一。2021年,古田全縣生產總值達223.4億元,公共預算總收入超過1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2萬元。全縣直接從事食用菌產業人員達30多萬人,農業總產值中的70%和農民現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的貢獻。古田縣縣長許鋒深有感觸地說:“菌菇是古田群眾脫貧致富的法寶,已經融進了每個古田人的骨血里,也融進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田289個村(社區)中有235個是食用菌專業村(社區),全縣貧困戶在2018年底全部脫貧,小菌菇發揮了大作用?!?/p>

            在食用菌生產基礎上,古田乘勢而上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開發出銀耳羹等一系列以食用菌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品,并引導帶動流通、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業態發展。在坂中村,村黨支部書記高益清興奮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里興起了旅游業,開發了擁翠公園、移民文化館、候鳥文創營、鄉思島等旅游項目,每月接待游客已達3000人次以上,產業更加興旺,村子更加美麗?!?/p>

            擺脫貧困后的古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繼續前進。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說出了43萬古田人民的心聲:“古田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擺脫貧困,根本受惠于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的正確指引。我們將繼續做好食用菌這篇大文章,并通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p>

            記者手記:

            “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寧德是總書記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為這里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提出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強調“扶貧先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倡導“四下基層”,先后7次到古田考察,體現了抓工作一以貫之、一抓到底、久久為功的作風。古田的脫貧歷程,就是這些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案例。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何晨琛 高勝軍
          一本久久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中文字幕日本免费视片|无码中文人妻字偷2020|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2. <table id="bt9ac"></table>

            1. <track id="bt9ac"></track>
              1. <table id="bt9ac"><ruby id="bt9ac"></ruby></table>